在矿区家属院的老槐树下,几个头发花白的老矿工正围坐在一起乘凉、唠嗑。“你们还记得当年矿上的事不?”张大爷吧嗒了一口烟袋,率先打开了话匣子。“咋不记得,那时候虽说苦,可咱兄弟几个一起下井,相互照应,啥困难都能扛过去。”李大爷接茬道,眼中满是怀念。“前些天我收拾旧物,翻出一顶旧安全帽,上头的矿灯都不亮了,可瞅着它,一下子就想起有一回在井下,要不是你李哥,我这条命可就没了,那矿灯的光,我到现在都忘不了。”王大爷皱着眉头,声音有些哽咽。众人目光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一直静静听着的赵大爷放下手中的蒲扇,望向矿区方向,缓缓说道:“是呀,这矿井安全帽的矿灯,背后藏着多少矿工兄弟生死与共的情谊,当年到底咋回事,咱们可得好好唠唠……”这话一出,大家都安静下来,满心好奇,那矿灯见证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矿工兄弟们又有着怎样深厚的情谊呢?
故事得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方的一个大型煤矿,年轻的刘大山和李建国一同被分配到井下采煤队。刘大山二十出头,身材高大壮实,性格豪爽仗义;李建国比他大几岁,为人沉稳老练,做事细心周到。
初到矿上,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起跟着老师傅学习采煤技术,熟悉井下环境。那时候,矿井下条件艰苦,通风不畅,煤灰弥漫,灯光昏暗,开采设备也很简陋,但他们心里都有个目标,那就是多采煤、采好煤,为国家建设出份力,同时也多挣些工分,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机会总是伴随着挑战而来。有一年,矿上接到上级任务,要在短期内提高煤炭产量,以支援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这对采煤队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展现自己的机会。刘大山和李建国得知后,兴奋不已,主动向队长请缨,要求去最艰苦、产量任务最重的工作面作业。
然而,阻碍接踵而至。井下的危险无处不在,顶板随时可能垮塌,瓦斯泄漏更是致命威胁。而且,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身体承受着巨大的负荷。刘大山的妻子心疼丈夫,多次劝他:“大山,咱别干这玩命的活儿了,换个轻松点的,我只求你平平安安的。”但刘大山只是笑笑,安慰妻子说:“放心吧,我心里有数,咱不能临阵退缩。”
面对困难,两人没有退缩。为了提高采煤效率,他们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下井,检查设备、清理巷道,为正式开采做好准备。在采煤过程中,刘大山充分发挥自己力气大的优势,挥镐猛挖;李建国则在一旁仔细观察顶板情况,及时提醒刘大山注意安全,两人配合默契。
休息的时候,他们就坐在巷道边,借着安全帽上矿灯微弱的光,分享家里带来的干粮,互相打趣逗乐,缓解疲劳。他们还互相交流采煤经验,探讨如何改进操作方法,让采煤工作更安全、高效。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所在的工作面产量节节攀升,超额完成了任务。可意外毫无征兆地降临了。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在井下作业,突然,一阵剧烈的震动传来,顶板开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经验丰富的李建国大喊:“不好,要塌方了,大山快撤!”
“建国,你先走,我断后!”刘大山一把将李建国推向安全通道,自己则拿起工具,试图撑住摇摇欲坠的顶板,他双眼圆睁,额头上青筋暴起,脸上写满了决绝。此时,矿灯在剧烈晃动下,光线闪烁不定,照出他高大却又有些悲壮的身影。
反转来得让人揪心又充满希望。就在刘大山以为自己要命丧于此的时候,李建国并没有独自逃生。他转身跑回来,大声吼道:“大山,要走一起走!”两人齐心协力,用旁边的支护材料快速搭建起一个简易的掩体。就在塌方的瞬间,他们躲了进去,虽然被埋了一部分,但好在性命无忧。黑暗中,两人的矿灯还亮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彼此满是煤灰却又坚定的脸庞。
反击就此展开,他们在狭小的掩体里,互相鼓励,等待救援。李建国发现刘大山的手臂被石头砸伤,鲜血直流,他赶紧撕下自己衣服的一角,为刘大山包扎止血。刘大山则安慰李建国:“别怕,咱肯定能出去。”他们节省着矿灯的电量,每隔一会儿就呼喊几声,向外界传递信号。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到了救援队伍的声音。两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拼尽全力回应。被救出来后,医院,经过治疗,身体逐渐康复。这次生死考验,让他们的情谊更加深厚,在矿区传为佳话。
结局温暖而令人感慨。多年后,刘大山和李建国都退休了,矿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采设备先进了,安全措施完善了。但他们时常会回到矿区,看看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拿起那顶旧安全帽,抚摸着上面的矿灯,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他们知道,这矿灯见证了他们的青春、汗水与生死与共的情谊,这份情谊,如同那穿透黑暗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照亮彼此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