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芦湖采油管理区樊31-18井,一位身着红色工衣,头戴黄色安全帽,身材瘦削,年过半百依然精神矍铄的老石油工人正缓缓推着一辆满载工具的自行车开始一天的巡检。
自行车的主人叫陈德学,是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大芦湖采油管理区注采1站一名普通党员。这辆跟了他14年形影不离的自行车,陈德学称他“老伙计”。长年的野外工作,他的脸上染满了老一辈石油工人特有的古铜色。一说话,嘴角总会露出浅浅的笑容,甚至有时会有些羞涩,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组织上信任咱,咱就要干好
今年59岁的陈德学,于年采油厂建厂之年在作业大队参加工作。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和老一辈石油人栉风沐雨、餐风饮露、逐鹿荒原,一场会战连着一场会战,足迹踏遍百里油区。
年从作业队转岗来到采油站,担任班长的他既要收拾站区院落,又要负责12口油水井的日常生产。繁杂的工作中陈德学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固定工作流程,每天上班后先打扫院落卫生,再梳理当天重点工作和资料,最后进行巡井,他自己概括是“先内后外、先急后缓”。他管理的油井多次被管理区评为示范井,班站也连续多年一直被评为标杆站。
随着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人力资源优化和“三册”推进落实,去年,他所在的10号计量岗和另外三个计量岗合并为东部片区后,他和3名员工管理着44口油水井。管辖的油水井增加,工作量增大,人员逐渐减少,对陈德学来说,算不得什么。
陈德学的自行车车把上悬着三个用铁丝穿起的小闸门,车框里塞满了棉纱、螺栓和毛毡等工具,一大一小的管钳分别被夹在自行车后车座上和挂在后座侧边。
这辆自行车也是管理区仅剩的唯一一辆自行车,“陈师傅,现在巡井都用电动车了,你咋还骑着自行车?”
“电动车留给年轻人吧,再说,这‘老伙计’跟了我很多年了,我也舍不得丢掉。”
陈德学从后车座拿出管钳走向井口,检查盘根有松动,熟练的用管钳紧了紧盘根,又来到加药柜前检查药量,绕抽油机一圈,检查完毕,又来到水套炉前,仔细观察炉火。这些看似简单而又枯燥的工作,他却从未有半点疏忽。
巡完樊31-18井,陈德学来到樊10号计量岗,走进樊10号计量岗,整洁有序、规划统一的院落及墙壁上书写工整、强劲有力的标语和绿色文化漫画无不让人赏心悦目、眼前一亮。
尽管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后,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计量岗无需人员值守,但陈德学却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依旧将这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值班室的桌子上虽没有了往日一摞摞的资料,但桌椅仍摆放的整整齐齐,桌面干净整洁。
他总会说,组织上信任咱,咱就得把活儿干好,咱不能给领导脸上抹黑。
有我在,阵地就在
陈德学是一名老员工,但却是一名“新党员”。年,他正式加入党组织。入党那天,在鲜红的党旗前,党支部书记吕源杰为他佩戴上了党徽,一枚小小的党徽,在陈德学看来,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有我在,阵地就在”,这句誓言深深刻在他的心里。
10号计量岗有个千瓦的大水套炉,为周围8个计量岗25口井进行掺水,为了保证水套炉的燃烧温度,需要每天对气包进行放水。陈德学每天都要做好这项工作,保证管线通畅,同时还要随时监控水套炉的炉火和炉温。“这个掺水要每隔两三个小时观察情况,掺少掺多都会影响生产,必须确保恰到好处,才能平稳运行。”正是他的执着和严谨,数年如一日,从没有因为掺水的问题导致油井生产异常。
在大芦湖采油管理区,他还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只要他认定的事儿,必须得干好。一次,他因为站上气源小的问题发了愁,听说樊15-15井气量充足,并且有段废旧管线与站区相连,陈德学决定要把这口井的气利用起来,可是没有人说得清废旧管线的具体情况,犯了犟脾气的陈德学便拿上了工具自己挖出来查看。3年时间、37个坑、米管线,由于管线都深埋在庄稼地里,只有冬季可以挖,而冻土挖起来又最费劲,陈德学忙完日常工作才能去,最终还是成功将气源引到了站区里,利用废旧管线解决了用气问题,保证了管理区生产的正常运行。
提起为什么这么多年才入党,陈德学说,“其实我一直都想加入党组织,只是总感觉自己距离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还不够,还需要多努力。”
我年龄大,要给年轻人带好头
在10号计量岗,随处可见的是安全提示牌,这些提示牌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完成的。
一面墙上,钉着一块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提示牌,“拔下保险销、握住软管、压下手柄灭火……”提示语上同时生动形象的画着灭火器、手。即使从未使用过灭火器的新员工,一看到图示也能轻松操作。
“陈师傅,你都这么大年龄,马上要退休了,别拼了,多休息休息!”
每每遇到这样的“劝说”,陈德学总会笑着说:“我年龄大了,要给年轻人带好头!”
为了保证不落下一项工作,每天,他都会将重点工作写在小黑板上,需要干什么,一目了然。为防止站上的掺水水套炉口排出的气体伤人,他找来铁皮并切割成圆形的铁板,刷上了防爆口、严禁靠近和禁止符号,小小的安全提示板犹如专业印刷的一样。他还巧妙的设计了连接处,以便提示板时间久了随时更新。
工作中遇到小难题他常常会自己琢磨、创新,便于更高效工作。站区内随处可见他改造的“成果”,大到搭建的防雨棚、整改的管线,小到自己做的防盗闸门、改造的扇形螺母。
陈德学算了一笔账,“设计这些虽然改造时费了功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方便实用,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陈德学的带领下,年轻人也以站为家,精心管好小站及油水井,10号计量岗也连续多年被管理区评为标杆站。
工作35年,陈德学从意气风发到青丝霜染,数年如一日,他在自己的岗位上精心耕耘,创造价值,他用一段朴素的石油情诠释了一个平凡石油人的初心。
(王蕊仙于洋)
作者/来源:胜利高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