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
去年暮春的一个傍晚,微风中夹着一丝凉意,钓鱼滩村小组副理事长老夏叔带我在村内拐了两个弯,指着一栋一层加盖蓝色隔热层的石混房子说:“这就是贫困户吴建兴的家。”然后径直推开虚掩的大门,大声喊了一句:“建兴,办事处的领导来了。”片刻,左边的房门缓缓打开,一个光着上身、穿着黑单裤的瘦矮中年男子走出来,睡眼惺忪地回应:“有么事?”我随即上前说了下来意,和他聊起了家常。
帮扶干部到吴建兴家走访
当天他老婆带女儿到娘家去了,自个儿便在屋里睡了个懒觉。他有慢性胃病,老婆曹贵英患有脑积水,还有一个5岁的女儿吴如越,出生时左手臂长了一枚硬币大小的血管瘤,花了几万元治疗,还需经常用药。只靠他一人做点零工维持生计,家庭负债累累。
探路
回单位的时候已是晚上,一路的街灯伴随着“患病、老实、贫穷”的初印象一起在我的脑海闪烁。怎么会这么穷呢?有什么办法把这顶穷帽子摘掉呢?搞种植,家里的几亩地早被征收,没有地;做保安,识字少,说话还有点结巴,干不了;买牛养,他老婆左眼有疾,还患脑积水......思考良久,我拨通了他兄弟的电话,也没能征求到良策。夜晚的街道车辆渐少,路似乎宽阔了,远处建筑工地上时而响起“突突突”“噶噶噶”的机械作业声,我猛然一醒:一个40多岁的人,怎么不到周边工地上做零工呢?少说一天也可赚一百多块钱。如果能说动他到工地干活,如果能联系一家公司长期聘他,如果......也许这就是他的一条脱贫路。
蜕变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再次来到那栋小屋。此时,一个近50岁的妇人正在水池边洗衣服,我想那便是吴建兴的老婆曹贵英,和她打了招呼。她马上放下手中的衣服,迎我进屋,吴建兴从饭桌旁走了过来,咧嘴笑了笑,我很快转入正题。“他就是懒,哪个人都不愿带他去干活。”曹贵英一脸无奈,倚靠着大门。吴建兴低头支吾着回应:“谁像你说的那样,是大家不带我去。”我趁势说:“建兴,不要讲那么多,如果有人带你去干活,你愿意去吗?”“可以。”尽管声音很轻、很低,但听得真切,我立即和他约定第二天一早到一家工地看看。
第二天,晨曦微露,我把他带到约定的工地,工地的樊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把吴建兴的情况介绍了下,希望能帮忙就业。樊总一听是贫困户就爽快地答应,还签订了《精准脱贫用工协议》,明确每天工作8小时,元/天,每月休息4天,另外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按月结算。回去的路上,吴建兴自信洋溢,时不时吹几声欢快的口哨。
吴建兴正在工地上干活儿
随后,在每月的走访中,我发现他月月满勤。他妻子话也多了起来,要我帮她也找份工作,经多方协调找了一份保洁员工作,每月又可增收几百元。同时,为他申请连创连补政策,养殖三头猪,又为他女儿申请教育扶贫政策。
幸福
昨天是结对帮扶一周年,太阳还没有完全西沉,我和综治办刘主任拐过熟悉的巷道,像往常一样来到吴建兴家,他正在锯木柴,拴在柱子上的小黑狗不断地摇尾巴,小如越亲切地叫了声叔叔好,正在喂猪食曹贵英见是我,立即放下手中木勺,连连叫坐。我照旧把帮扶手册、登记证等一字排开。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家的收入已远远超出预期,也真切地感受到发自他们内心的幸福感,这使我的内心也溢满了幸福。
(供稿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委组织部)
(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