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的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55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TUhjnbcbe - 2024/8/15 16:39:00

年6月17日,55年前的今天,中国在西北戈壁滩上空成功地投下第一颗氢弹。

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对于亲身参加氢弹研制的人来说,这段往事历历在目,永远存在于他们的记忆深处。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宏大的官方叙述,那段经历充满了难以忘怀的生动细节。

蘑菇云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先是起来一个不大的“伞头”,接着奇迹出现了,从那个“伞头”中心向上蹿出一朵白云,相比之下,原先那块云就显得发灰了。这白云迅速扩大,成了一个大“伞头”,把原先的灰云完全覆盖了。同时“伞柄”也在上升,最后形成一朵巨大的、纯白色的蘑菇云。

蔡抱真口述

摘编自《亲历者说「氢弹研制」》

01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口述

老于给老邓打

"我们抓到牛鼻子了!"

从莫斯科毕业回国后,我进了当时的核物理研究院理论部,部主任就是邓稼先。

当时,理论部有一个很好的传统,相互之间不称头衔,只以老小相称。我觉得这不仅是个称呼上的问题,它是一种温度、一种氛围!显示了这个单位人和人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团队建设形式。

我第一次与邓稼先的近距离接触就是氢弹原理试验。氢弹的物理反应有几个阶段,比原子弹更复杂。我们小组的任务是核试验诊断理论计算,就是通过核试验的测量数据,判断里面发生的是不是氢弹爆炸。这就涉及一系列物理量的测试项目。全当量氢弹爆炸威力大,需要高空爆炸,为了保险起见,理论部决定先做一次低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为爆炸试验人员提供可参考的测量与判断依据——什么量程范围算成功。

突破氢弹原理时,整个理论部的人,没有谁具体知道氢弹的结构和原理,以邓稼先等为代表的当时的领导就采取学术民主的方式。年龄大的四五十岁,年轻的二十来岁,大家坐一屋子,不论年龄、职务、资历,谁有什么想法就直接上台说,因而当时叫“鸣放会”,允许大鸣大放。这样一来,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你来我往,几十种想法就出来了。大家提出的想法经过分析,最后归纳了四个有可能成功的方案,由于敏带领一些人去计算。

杜祥琬(右)与于敏

我们常看到于敏一副眉头紧锁的样子,是因为他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思考问题,为此还睡不着觉,要靠吃安眠药,有时要吃两片。老于和老邓一边研究思考,一边写成讲义给大家讲课。经过计算,最后判断其中一种可行,老于就给老邓打电话“我们抓到牛鼻子了!”当时大家的压力都很大,老邓一听就意会了、高兴了,氢弹的研究就是这么来的。

摘编自中国核工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55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