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晋于年7月参加工作,成为路桥工程师,他早在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1月,孙文晋主动申请到云茂高速,修建这一条处于粤西偏远山区,线路长、工点多、山高坡陡、地质破碎、施工风险大的高速公路。
作为一名党员,孙文晋怀着初心使命,肩负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责任,把“将项目打造成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目标和任务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他常说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到最难的地方,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为更多的老百姓修建高速公路。”
干在实处,提升工程质量
他负责试验检测,把工地试验室打造成质量管控的核心力量,从原材料品牌厂家批复、进场报检、现场随机抽检,他都一丝不苟,对有质量问题的材料的处理毫不手软,有效的保证了项目的施工质量。他建立了全覆盖的快速检测机制,如预制梁拆模12小时内必须有保护层合格率的指标,7天要有回弹强度指标,通过快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到施工现场,及时“纠偏”,不断改进,从而使质量指标持续提升。他严抓实体质量指标,全线涵洞、桩基、立柱、预制梁、预应力等实体的质量指标都了如指掌,对达不到项目规定标准的结构物坚决返工处理,通过指标控制,倒逼一线工人规范施工,提升质量。
开拓创新,加强原材料管理
他负责项目原材料管理,始终将质量放在首位,建立完善的日常管理和检测验收体系,旱季是项目施工的黄金时段,材料的供应是所有项目的难题,他提前谋划,根据生产任务确定准确的材料需求量,提前到各大厂家进行考察座谈,制定切实可行的供应计划,在供应过程中进行优化调配,确保紧缺的材料用于“卡脖子工程”,圆满完成云茂高速3个旱季项目材料供应的任务。
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调整,市场上无法找到优质足量的河砂用于项目建设,针对这个突出问题,孙文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查阅大量关于机制砂混凝土的书籍,并逐一进行钻研学习,同时到贵州在建项目去实地学习,跟机制砂专家讨教,明确了机制砂的可行性,联合参建单位自建高标准机制砂生产线,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砂从生产到使用的管理办法,全面掌握生产工艺、检测标准、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合及浇筑等各个环节,并引入技术咨询单位,解决日常使用中的技术难题,机制砂混凝土已全面应用于云茂高速桥梁桩基、墩柱、盖梁、预制梁、涵洞、路基支挡结构等,验证了自建机制砂生产线的可行性,实现了隧道洞渣的资源化利用,缓解砂石供需的矛盾。
迎难而上,顺利推动路面施工
因上级工作安排,年12月的第一天,本是他去新项目报道的日子,恰逢云茂高速罗定段主线沥青路面最后一段的施工,他毫不犹豫申请推迟报道,戴上安全帽坚守在路面施工现场。
自项目路面正式开始施工,孙文晋接管路面施工质量管理,路面施工的原材料、现场管理、工程检测的责任都落在他的肩上,负责项目罗定段路面施工的业主代表缺乏路面施工经验,为了让他尽快上手,孙文晋可没少花功夫,带着业主代表细读标准化手册、图纸,定期写工作总结,每周开一次工作会议,并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使业主代表迅速掌握现场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一线管理的战斗力。
头顶烈日,脚下踩着多度的沥青面层,在地表温度近50度的路面,孙文晋一边交代工作,一边参与到施工当中,孙文晋带着现场管理人员对摊铺现场仔细检查复核,从料车进场、摊铺布料、碾压收面,他要求大家必须每天“轧马路”,就是完成施工的路段必须要走一遍,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14个月的不懈努力,项目罗定段的主线路面如期完成施工。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对困难和挑战,他始终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专业、细致和坚守浇筑着所热爱的事业,把好每一道关,守好每一份责,肩负着更大的重任,一直在路上。
(记者张睿)
本文来源:羊城交通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