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翀通讯员丁傲岸孟庆虎
张方全在桥梁建设领域从业近20年,获得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劳动模范”、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优秀技能人才”、中铁大桥局“五一”奖章、中铁大桥局职工技能大赛“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台风“马鞍”就要来了。8月24日15时,珠海金海大桥项目部用缆风绳完成29栋房屋加固,将4台履带吊机的扒杆下放到防台风位置,5台汽车吊、2台平板车转移出现场。截至18时,鹤洲岛上人撤离,横琴侧人撤离,工地防台严阵以待。
“23日,我们就按属地防台要求,召开工作布置会,提前安排员工做核酸检测,做好员工转移准备。”中铁大桥局珠机城际金海大桥项目部横琴工区经理张方全说,目前,施工现场和驻地场站已全面加固,工区清点完现场工人和家属人数后,联系地方*府安置点完成了人员撤离。
金海大桥起自珠海横琴新区,跨越西江磨刀门水道,终至珠海机场东路,是珠机城际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长米,宽49.6米,是世界首座公铁同层多塔斜拉桥,经过4年多的建设,主跨钢梁于9月5日合龙。
“越是在这种紧要关头,越要抓细抓实各项工作,确保人员、工程和机械设备安全。”张方全表示。
“现场就像战场一样”
在珠海建桥,张方全对台风这样的恶劣天气并不陌生。
他清楚地记得,年,项目部陆续完成26号主墩封顶,27、28号主墩承台混凝土浇筑以及21至23号墩连续刚构应力检测、挂篮拆除工序转换等关键节点工作后,当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突然改变行程,直奔珠海而去。
“27、28号墩围堰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尤其是27号墩围堰漏水严重。”张方全回忆,当时,他立即向上级领导请示采取措施,动态掌握围堰变形及漏水信息,果断协调购买10台大功率水泵,并安排潜水工辅助水下作业,一周内解决了围堰漏水及围堰水下加固难题。台风过境后,他迅速组织复工复产,把极端天气对项目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其实现场就像战场一样,我们除了要积极应对自然环境里的突发情况,还要想方设法啃下施工工艺上的‘硬骨头’。”张方全说。
金海大桥钢结构由4个钢主塔、8个大节段钢梁、39块标准钢箱梁(含3个合龙块)组成,共计5.2万吨钢梁及钢塔。其中,钢塔有别于普通桥塔分节施工,采用吨浮吊“大桥海鸥”号与吨浮吊配合起吊,空中竖转90度至垂直状态后,再由吨起重船“大桥海鸥”号将其提升米,与钢箱梁顶面精确对位。
张方全表示,竖转过程分73个步骤,对位偏差以毫米计算,钢塔架设就是“刀尖上的舞蹈”,施工过程中不允许出一点差错。
年新春伊始,选择留在项目部过年的名建设者进行了为期2天的首座钢塔吊装演练。细致准备后,2月19日,吊装施工“战役”正式打响。8时18分,在距离26号墩约米的海面上,“大桥海鸥”号吊着高.8米、重吨的钢塔向26号墩靠近。10时55分,钢塔到达距离26号墩顶梁1米高的位置。11时18分,随着指令的调整,钢塔下面的4个底脚、16根钢柱顺利插入底座槽口,垂直度偏差万分之二,对接误差仅2毫米。
中铁大桥局五公司金海大桥项目经理陈晓剑观察到,每次吊装,除正常检查签证外,张方全都亲自把各项指标过一遍,并提前试运行设备,确保准备工作万无一失。
“26号墩钢塔吊装和吊具下放用了3天,29号墩钢塔吊装和吊具下放,我们只花了10个小时,其间克服的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人自豪。”谈到工艺优化提升现场“作战”效率,张方全还举例说,28号墩异步施工时,他们通过改变抽排水管快速接头,观测和计算潮差,改变钢梁装船方向,将最初的单轮次一天一吊变为一天两吊。
“把‘每次’当作‘第一次’”
张方全今年41岁,1.7米个头,走起路来步履轻快。他有个习惯,只要时间和天气允许,上班不坐班车。他常经中铁八局隧道沿着金海大桥引桥一路步行到28号墩,查看现场安全管理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发现问题,他立即将照片发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