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红*安全帽“相撞”的视频引发热议,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一线工人生产安全的
“我们需要模拟安全帽的使用环境。”童遂放告诉记者,无论是“冲”还是“穿”之前,接受测试的安全帽还需分别先过“四关”——
■高温关,必须在50℃的环境内“烤”上3小时;
■低温关,-10℃的环境中“冻”上3小时;
■浸水关,20℃的水中“泡”上3小时;
■紫外线关,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足足个小时。
唐一鸣强调,只有分别经过这“四关”的安全帽,全部通过了“冲”和“穿”的考验,一顶安全帽才算合格,哪怕只要“一关”落败,检测都不算通过。
“一碰就碎”多属材质缩水
随着尖锤的落下,一顶*色安全帽的顶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凹陷,但抚摸内部发现,并没有被击穿。“这就算是耐穿刺性能合格。”唐一鸣告诉记者。
在看过视频后,作为专业人士,童遂放和唐一鸣的推断几乎完全一致,他们都认为,“一碰就碎”的安全帽十有八九是材质缩水了。
“安全帽的制作工艺要求并不高,关键在于原材料。”唐一鸣指出,目前市面上的确存在少数安全帽,使用的是回收的ABS塑料,强度上大大降低,“这种所谓的安全帽一上手就能摸出异感,其份量很轻,双手一用力挤压就会变形,表面光鲜度也很差。”
使用这类劣质安全帽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使用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采购低价安全帽另一种则是部分使用者长期使用不更换,超过使用期限导致安全帽性能下降。
“如果售卖价格在5元左右,可以大概率判断是不合格产品。”唐一鸣非常明确地说,“一分价钱一分货。”
定期抽检许可证管理缩水
去年9月27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