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28日,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举办了“世界工作安全与健康日”纪念活动。
该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年月上旬,加拿大两名劳工活动家科林·兰伯特和雷·森特斯,在驱车前往工会参加会议时,被一名因公殉职的消防员的送葬队伍拦住了。葬礼隆重而肃穆,所有人都在为逝去的消防员默哀,他们也自发地参加了此次追悼活动。
悲情之余,两名劳工活动家忽然想起:每年因工作而死亡的工人数以万计,但却没有获得类似纪念的荣誉。而在艾略特湖,那里的钢铁工人协会的成员们,每年都为死于暴露的铀矿工举办“工人纪念日”。
受此影响,他们在会上提出了举行“全国哀悼日”的提议,以征求工会的支持。当年,在加拿大公共雇员工会(CUPE)的年度大会上,该项提议被顺利通过,加拿大劳工大会于次年效仿。
年12月,加拿大议会正式通过了《工人哀悼日法案》,将每年的月28日定为“工人哀悼日”。
在这一天,工人们点上蜡烛、戴上丝带和黑色臂章,为那些因工作而受伤乃至失去生命的人们默哀,并重申对改善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的承诺——以防止更多的因工作而死亡、受伤和疾病。
年,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将月28日确定为“世界工作安全与健康日”,用以纪念那些在工作场所受伤或死亡的人,同时提醒人们注意职业健康和安全。
时至今日,“世界工作安全与健康日”纪念活动已历22届,尽管人们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根据年世卫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联合发布的调查,年仍有万人因工作死去,相当一部分人因工作安全没有保障而殒命。
而在国内,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年天津港爆炸事件,到19年江苏响水化工安全事故,再到22年衡阳“1.8”火灾,已导致无数人失去生命,造成严重的人财物等损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我国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造成人死亡。而在各种安全事故的背后,操作不规范、发现不及时等问题异常严重,直接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过去一段时间里,*府先后出台了对应*策,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并多次修改《安全生产法》,有效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然而,仅仅有事后问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将安全管理深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才能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在此背景下,各类人工智能企业开始探索用AI技术,来赋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我们正是看到业界很强的痛点,保护员工、工人的安全、保障工厂安全运营是每一个企业主所希望的。既然能够通过AI技术规避关乎人身生命的问题,我们希望中国的每一个工厂都通过AI监测以实现零事故零伤亡。”60OSCEO周志鸿说。
从事后复盘到提前预判:安全管理形成完整闭环
在传统的企业安全管理思维模式中,复盘通常是事故发生之后,根据事故调查原因、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再反馈到经营管理层面,以条令的形式对生产员工、管理者形成约束,要求其规范操作,以此来降低未来发生事故的可能。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反馈具备滞后性。
没发生安全事故时,企业管理者或员工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问题,而当事故发生之后,才建立相应的操作标准、流程规范、应急预案等,但已经造成的生命安全与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这种“支一下,动一下”的被动式安全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事故再次发生有积极作用,但却存在很大漏洞,缺少了预判这个环节。
所谓预判,是提前将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及当事故发生初期,就快速感知并消解掉。
也就是说,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不能只注重事故结果本身,还要总结经验,把事故发生的原因、征兆、苗头——也就是隐患等进行排查处理,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