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24559.html“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民以食为天。对于吃饭,国人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全国两会期间,一个新鲜的概念——“大食物观”,开始频繁被大家热议。
“大食物观”的提法,透露了什么信号?
何谓“大食物观”?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
很多长期与“农业”打交道的人,对于该提法也许并不陌生。
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大食物观”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年中央一号文件,“大食物观”概念再次被提及。
“大食物观”应该怎么树立、怎么干: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大食物观”是数量到质量的提升
在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秦英林看来,“大食物观”是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让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过去是温饱问题,现在是丰富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这是国家奋斗的目标,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当下,人们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对高质量蛋白、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等有了更多需求。而“大食物观”强调不仅要向耕地要食物,还要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旨在通过供给侧顺应大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回应百姓对多元、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的需求。
“大食物观”,该怎么践行?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民以食为天。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贯彻落实好“大食物观”,必将让中国人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在希望的田野奏响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