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撒谎是家长最头痛的事,生怕将来成了习惯,想改也改不了,其实孩子爱撒谎是有原因的,通常下面五个主要原因导致孩子爱撒谎。
不明就里
小于3岁的幼儿,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物关系等概念比较模糊,经常说了“假话”自己不知道,比如他们可能把以前统称“昨天”。这种情况不必过于担忧,问明情况后,耐心教育即可。
逃避惩罚
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淘气惹祸了怕家长责罚。一旦发现这种情况,需讲明利害关系,果断制止健康。若一次达到目的,不良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
模仿大人
孩子有时会看到父母、周围的大人,或者电视上有撒谎的镜头,他们抑制不住好奇心,跟着学。因此,当着孩子的面时,家长一定要谨言慎行。
获得成就
有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描述事情时,常常参杂着自己想象的场景、人物,说得绘声绘色,炫耀自己。此时,在纠正的同时,要肯定他们的能力,不可粗暴制止,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表示对抗
还有的孩子说谎,与父母干涉过多有关,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一会叫他喝水,一会叫他吃点心,孩子很不耐烦,随口说“不渴、不饿”,以表示对抗。这种情况下,需从改善亲子关系入手,既不过度溺爱,也不过于纵容。
遇到孩子撒谎,做父母的通常都会非常生气,尤其是当谎言显得很笨拙的时候,比如,孩子坚持说没有偷吃零食,而他身上早已沾上了零食的印记。听到这样的谎话,父母们很可能会变得气急败坏。然而,这时父母有必要冷静下来进行反省,孩子撒谎真的是他的品德出现问题吗?
9岁的大雄不小心摔碎了妈妈送给他的玩具汽车,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把汽车碎片都藏在自己卧室的柜子里。某一天,妈妈在给大雄打扫卧室时,发现了汽车的碎片,顿时感到很生气,于是质问大雄:“我给你买的玩具汽车呢?”,大雄说:“我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可能在卧室吧。”“最近也没看见你玩啊!”“我找不到了,可能是琳琳借走去玩了吧...”。妈妈此时更加地生气,她马上揭穿了儿子的谎言:“你真是个爱撒谎的孩子!你明明把汽车摔碎了,碎片都在卧室柜子里,我都发现了,你还不承认,还说被琳琳借走了!”
在这个故事里,大雄的确是撒谎了,而妈妈的言行也有诸多不妥之处。妈妈在整件事中,不应该扮演侦探的角色去拆穿儿子的谎言,更不应该说儿子是个爱撒谎的孩子,因为在整件事情中,孩子都是在妈妈的引诱下撒谎的。妈妈明明知道儿子把汽车摔碎了,但却没有直接说出来,反而在质问孩子,这让孩子很担心说真话会受到惩罚,于是被迫撒了谎。如果换另一种方式,比如妈妈这样说:“我看到给你买的新玩具汽车摔碎了,是不是心里难受,觉得很可惜呢?”。如果孩子听到的是这样的话,他是绝对不会撒谎说自己没有摔坏;反而会觉得我犯了错,能够得到妈妈的理解,我以后犯了错,是可以大胆承认的,而且以后要好好爱惜玩具,不要再摔碎了。
作为父母,对于那些我们明知道答案的问题,反过来去质问孩子,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父母应该直接地告诉孩子,我们知道了结果。比如,当学校通知家长孩子考试不及格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质问孩子考试考得怎么样啊、及格了吗……而应该直接告诉孩子,学校通知我们,你这次考试没及格,是不是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此外,父母还要尽量避免使用“为什么”式的问句,例如“你为什么要撒谎?”、“我说话你为什么总记不住?”、“为什么你总是要迟到?”等等。而是应该把我们要表达的意思,用带有同情和理解口吻的句子表达出来,比如“你如果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感情,爸爸妈妈和大家都会很欣赏你”、“我对你说的话可能是有点多了,你记不住我也能理解”、“你总是迟到,有什么困难需要爸爸妈妈帮助吗”。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知道了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而且今后会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注意起来。
总之,父母不应该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也就是不能有意制造让孩子撒谎的机会。当孩子真的撒谎时,父母也不应该表现的气急败坏,而是要切合实际、就事论事,理性地对问题作出分析,让孩子知道对父母撒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父母学堂,您身边的实战专家,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教育!没有不知心的爱人,只有不会相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