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的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致敬卓越的工程师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说起工程师,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在工地忙碌的身影?

巍然矗立的摩天大楼,穿山越岭的长桥隧道,举世惊叹的“大国重器”,匠心独具的“定海神针”……一个个让国民骄傲的大工程、大项目背后,是工程师们智慧和辛劳的产物,是画不完的图纸、跑不完的工地。

目前,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每年工学类高校毕业生超百万,“工程师红利”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将昔日的“老大难”“卡脖子”变成中国人自己的“金刚钻”“杀手锏”,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不妨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易小刚(右)

三一重工总工程师易小刚——

不断创新,就是底气所在

不久前,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

对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来说,一台台畅销海外的设备背后,是三一工程师们几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创新。这些创新,大多围绕围绕“卡脖子”难题展开。

时针拨回到年。当时,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车开始批量出口,进*海外市场。然而,国外供应商却突然以“自身产能不足”为由,拒绝向三一重工继续提供生产混凝土泵车所必需的高强度复合钢材。

订单近在咫尺却难以供货,这可咋办?易小刚发现,制造混凝土泵车需要的钢材,需要能够承受兆帕(MPa)拉力,而当时国内大多数钢厂生产的主流钢材抗拉强度为—兆帕。市场不等人,易小刚马上带着科研团队找遍了国内所有类型的钢材料,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最终成功使替代材料的抗拉性能超过兆帕。

“现在,我们依然向国外供应商进行采购,但出发点是对方的零部件必须物美价廉,因为中国人有能力自己生产所有的关键零部件。不断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易小刚说。

肖明清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肖明清——

隧道通车,就是最自豪的时刻

“乘客您好,列车即将穿越万里长江。轨道交通2号线是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线路,过江隧道长米,最大埋深46米……”坐过武汉穿江地铁的人,对这段广播不会陌生。继公路过江隧道后,这已经是武汉市内第二座长江隧道。

年,武汉长江隧道项目启动时,各方争议不断。建设万里长江第一隧,需攻克高水压、强透水、超浅埋等水底盾构掘进的世界级难题。外国专家质疑:中国人有能力一次性成功穿越江底吗?

“那时我28岁,心想外国人可以做,为什么中国人不可以?我们的技术差距究竟在哪里?我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些难题。”曾作为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总设计师的肖明清说。

几乎没有周末,一年中多天都在出差,全国各地跑,工程在哪人就在哪,施工阶段每天都要去工地巡查……30年如一日的辛勤汗水,浇开了灿烂的理想之花:如今已是中国铁建首席专家、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的肖明清已领衔研究和设计了50多座大型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肖明清觉得,隧道技术是无止境的,攻关也永无止境,他要不负热爱、勇挑重担。“每一个隧道通车,都是我最自豪的时刻。”

陆建新

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

要有一层一层楼提升的干劲

尽管已经57岁,陆建新仍喜欢“泡”在工地上。深圳坪山高中园项目将于春节前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预计明年7月交付。身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的陆建新正是项目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肯定要守在工地。”

自年从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测量专业毕业,陆建新在建筑工地一待就是39年。在他看来,基层一线是积累经验、磨练技术的地方。只有扎根一线,才能做精做强。“我先后参与过46项重大工程的施工,参建钢结构大楼总高度累计达米,在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主持承建了4座米以上高度的钢结构大楼。”陆建新自豪地说。

伴随着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陆建新经历并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中国建筑从米级逐步攀升至米级世界高度的全过程。在他和同伴们的努力下,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从落后西方半个世纪跃升为世界领先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就像建房子,既要质量也要速度;要有一块一块砖夯实的基础,也要有一层一层楼提升的干劲,只有攻坚克难,才能胜利到达顶峰。”陆建新说。

王天翔

山西太钢集团教授级工程师王天翔——

百炼钢变“绕指柔”

厚度仅为普通打印纸的1/4,能被轻易徒手撕碎,在各高精尖领域应用广泛……中国自主研发的超薄不锈钢箔“手撕钢”,工艺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

山西太钢集团教授级工程师王天翔,正是国产“手撕钢”研发团队的“主心骨”。

年2月,当时还是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经理的王天翔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当年公司应盈利1元。在此之前,由于只能生产普通厚板等“大路货”,太钢精带公司已连续亏损7年。

王天翔将目光投向宽幅大于毫米超薄精带这一在核电、*工、高端电子和新能源等行业运用潜力巨大,但在国际上属空白的产品。

先后进行多次试验,攻克多个设备难题、多个工艺难题……经过多年攻关,团队成功研发出厚度为0.02毫米、宽幅毫米的不锈钢箔材并实现批量生产。在他们手中,百炼钢变“绕指柔”,更是打破了少数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站在新起点上,王天翔和团队们决心在不锈钢这个钢铁皇冠上摘取更多的创新明珠。

程春生

中国中化沈阳化工研究院的总工程师程春生——

化工安全有“通途”

临近岁末,作为中国中化沈阳化工研究院的总工程师,程春生正在好几个重大项目奔波忙碌着:建设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预警与智能管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国中化化工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制订化工安全国家标准……别看这些项目听上去略显晦涩,却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年,化学成绩突出的程春生升入中山大学,开启了她与化工解不开的缘分。彼时中国化学工业还比较落后。以农药为例,绝大部分重要农药靠进口或者仿制国外工艺进行生产,效益低、隐患多。

如何缩短差距?为了找出更多安全、环保的化工工艺技术路径,程春生“白加黑”地忙活:白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记数据、找问题;晚上闷在图书馆,从年美国化学文摘创刊开始梳理英文刊物,挖掘技术路线线索……一大批重要产品的工艺技术难题被攻克。

然而,化工生产的安全问题始终萦绕在程春生心头。年,程春生决心涉足化工反应风险研究领域,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应风险研究平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年起,程春生带领团队开发的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在全国精细化工行业推广应用,相关企业的产品收率、“三废”排放、百万工时伤害率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期编辑:白天亮、聂传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